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疼痛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这些误区很多人都有
作者: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10-31 08:34:28浏览:21

疼痛,是我们每个人

一生中都无法避免的体验

然而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甚至“忍一忍就过去了”

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今天

就让我们撕掉对疼痛的陈旧标签

重新认识疼痛

疼痛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疼痛是一种单纯的身体感觉,就像触觉、温度感觉一样。但实际上,在疼痛科医生眼里,疼痛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

1. 主观感觉:疼痛是你的大脑对伤害性信号的一种解读。同样的刺激,不同人的感受可能天差地别。

2. 情感体验:疼痛总是伴随着不愉快的情绪,如焦虑、恐惧、烦躁。长期的疼痛会导致抑郁甚至自杀。

 

所以,疼痛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综合体验。它不仅告诉你身体可能出了问题,更深刻地影响着你的情绪和生活质量。

 

认识不同类型的疼痛

根据持续时间,疼痛可分为:

急性疼痛:通常是疾病的症状,起病急、持续时间短(小于3个月)。它的作用是提醒你及时躲避伤害或就医。例如:创伤、手术、牙痛、烫伤等。

慢性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它本身就被视为一种疾病。急性疼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转为慢性疼痛。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腰背痛、偏头痛、癌痛等。慢性疼痛会严重消耗人的身心,需要积极治疗。

 

误区1 能忍则忍,是坚强的表现?

真相:这是最常见的误区。急性疼痛可能是急性疾病,如阑尾炎、心绞痛的征兆,拖延救治时间会造成严重后果。而慢性疼痛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疾病,长期忍痛会导致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改变,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误区2 止痛药吃多了会成瘾,绝对不能碰?

真相: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常说的“成瘾性”强的止痛药主要是阿片类药物,它们必须在医生严格的处方和监督下使用,用于治疗重度疼痛,是安全且必要的。而我们日常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并不具有成瘾性。在医生指导下短期、规范使用,是控制急性疼痛的有效手段。关键在于“遵医嘱,不滥用”

 

误区1 哪里疼就是哪里出了问题?

真相:不一定!很多疼痛具有“牵涉性”。这意味着问题的根源在A处,但疼痛却表现在B处。如:

1.心肌缺血可能表现为左肩、左臂疼或牙床疼痛。

2.胆囊问题可能引起右侧肩背疼痛。

3.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导致腿脚疼痛、麻木等。

 

如果疼痛原因不明或反复发作,务必寻求医生帮助,进行专业诊断,而不是自己能忍就忍,实在忍不了了就随便买些止痛药吃。

 

面对疼痛,我们应该怎么做?

1. 学会沟通:向医生准确描述你的疼痛

看疼痛科(或相关科室)时,试着用“一个坐标”和“一把尺子”来描述:

· 坐标:哪里痛?怎么痛?是针刺、刀割、火烧、胀痛还是酸痛?疼痛持续时间,一直痛或是间断痛,持续几分钟或者更长时间?什么情况下会加重或缓解?

· 尺子:用0-10分给疼痛打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你能想象的最剧烈的痛。这能帮助医生快速了解你的疼痛程度。

 

2. 寻求专业帮助:疼痛是一门科学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治疗手段已经非常丰富,远不止吃药一种。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手术、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如果您的疼痛持续不缓解,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3. 改变观念:管理疼痛是您的权利

追求无痛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有效控制疼痛,不仅能提升当下的生活质量,更能预防其转为慢性,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

 

疼痛,令人又爱又恨,它提醒我们危险,督促我们休息,呼唤我们关爱自己。不再忽视任何一次疼痛,不再信奉“忍痛”哲学。科学地认识它,坦诚地面对它,积极地管理它,这才是对自己生命最大的尊重与负责。告别疼痛,乐享生活——从科学认知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