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别轻视,小心这类“定时炸弹”!
作者: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4-18 08:19:00浏览:10

胆囊结石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等成分在胆囊内结晶形成的固体颗粒,约80%的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与饮食结构失衡密切相关。胆囊结石可能长期无症状,但一旦堵塞胆道,可能引发胆囊炎、胰腺炎甚至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

典型的症状为右上腹突发剧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常发生于饱餐或进食油腻后,可伴有恶心、呕吐,结石卡在胆总管时,可出现皮肤和眼白发黄,小便呈浓茶色。有的人则表现为隐匿信号,如长期饭后腹胀、嗳气等。

危险警报:若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伴高热(>38.5℃)或血压下降,需警惕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 

治疗策略:保胆还是切胆?

 

1. 无症状结石:

    通常无需治疗,但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 

    若结石>3厘米、胆囊萎缩或者胆囊壁钙化、增厚,建议预防性切除(癌变风险升高)。  

2. 有症状或并发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黄金标准,微创手术术后1—2天即可出院。

    药物溶石:仅限胆固醇结石,需长期服用溶石药物(6-24个月),停药后50%复发。 

    保胆取石术:适用于胆囊功能正常、结石数量易取净且年轻、保胆意愿强烈的患者。 

专家提示:

“碎石治疗”对胆囊结石无效,可能引发结石掉入胆管导致胰腺炎!此外,盲目服用“排石药”可能导致结石嵌顿,诱发急性胆管炎。

 

关于胆囊结石的常见误区

误区1:“结石小就不用管”→ 小结石更易掉入胆管引发胆管炎、胰腺炎!  

误区2:“切胆后会消化不良”→ 健康人术后1-3个月肠道可代偿,长期影响微乎其微。  

误区3:“吃素就不会得胆结石”→ 极端低脂饮食反而减少胆囊收缩,增加结石风险。  王新涛特别提醒胆囊结石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科学防治需从日常细节入手,一顿油腻大餐可能成为“压垮胆囊的最后一根稻草”,爱护身体,从每一餐的健康选择开始!若您属于症状疑似或已检出结石,请定期随访、及时干预,让沉默的结石不再成为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