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骨折术后,体内固定物哪些必须取,哪些留着更安全?
作者: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8-18 08:18:24浏览:62

临床工作中,

经常会被问到

“我骨折手术植入的钢板,要不要取出来?多久可以取呢?”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结合个体情况慎重考虑的问题。

不慎骨折的朋友,有一部分通过手术治疗植入钛质接骨板进行体内固定,俗称“钢板”其实内固定物有很多种类包括:各种规格型号钛质接骨板、钛质螺钉、髓内钉、人工关节、钢针(克氏针)、锚钉等等。到底这些东西到底要不要取出呢?

 

内固定物一定要取出吗?

目前临床常用的内固定物多为钛合金材质,生物相容性好,排异反应发生率低,理论上可终身留存体内。

但多数患者因担心体内留存异物而存在心理顾虑,因此很多人最终选择取出内固定物。

 

术后什么时间取出合适?

关键前提:骨折必须完全愈合。内固定物的取出时间通常在术后1年左右,但需结合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过早取出可能增加再骨折风险。需避免过早,以免再骨折;也不宜过晚——若超过3至5年,可能因内固定物与骨质融合、器械匹配问题等导致取出困难。

 

为什么建议回原手术医院取出内固定物?

因为有的工具不统一,如果在一个医院进行的内固定,到其他医院来取,则有可能因为工具不配套而导致取出失败。

不过,随着万能取出工具包的出现,这种情况越来越少,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就近选择医疗机构取出。

 

哪些情况必须取出内固定物?

青少年、儿童或者年轻人体内的内固定物

由于儿童年龄太小,骨骼系统正在发育,放在体内的钢板有可能会影响到骨的发育和形态,所以建议最好取出。

 

钢板/螺钉顶到了皮肤导致疼痛

有些部位皮下组织薄弱,形成皮包骨头,比如肘关节、锁骨、踝关节、膝关节前方等,这里的骨折,放上钢板之后,皮肤下面就是钢板,很容易在日后出现问题。

 

异物反应

少数患者的身体对这些内固定物“不适应”,身体出现明显的异物排斥反应,这时候一定要取出。

还有部分患者虽无躯体不适,但因内固定物留存产生强烈心理焦虑,此类情况在骨折愈合后可考虑取出。

 

出现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

若内固定过程中出现钢板断裂、严重感染等情况,需考虑取出内固定物。此外,若内固定物发生移位(如迁移至其他部位),也必须取出。

 

特殊部位的内固定物

例如踝关节的下胫腓联合螺钉,需在患者开始负重前取出;又如脊柱骨折手术未行融合时,脊柱节段间会反复微动,长期可能导致内固定物疲劳性断裂,因此骨折愈合后需尽快取出。

什么情况下可取可不取?

若植入的内固定物未引起明显不适,且不属于前文所述的“必须取出” 情况,则可取可不取。尤其是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股骨、桡骨远端等),肌肉组织可对钢板形成良好保护,通常不会引起明显不适,此类情况可取可不取。

 

什么情况下最好不取?

老年患者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多种内科疾病、身体状况较差者,不宜为取出内固定物再次承担手术风险。

解剖复杂、风险高的部位

肱骨干、桡骨干、肘前侧、骨盆等部位的内固定物这些区域神经血管结构密集,首次手术后周围组织形成瘢痕粘连,二次手术分离困难,损伤重要神经血管的风险显著增高,除非有强烈指征(如感染、失效),一般不建议取出。

体内留存时间过久的内固定物

内固定物在体内留存时间越长,金属部件间(如钢板与螺钉)越易出现老化、卡顿;加之早期内固定器械可能已更新换代,取出时易发生滑丝、断钉或取钉困难,因此除非必要,建议不取出。

特殊类型内固定物

锚钉、Herbert螺钉等:常用于肌腱、韧带止点重建修复。取出操作本身可能破坏重建结构,导致肌腱再次撕脱,使手术失效,通常无需取出。

可吸收内固定物: 由聚乳酸等材料制成,会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无需手术取出。

最终决策应在骨折愈合后,由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后共同做出。即使选择不取出,也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拍X光片),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物状态,虽然不会腐蚀,但长期受力可能疲劳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