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也会失灵?这些情况可能不准,您需了解!
作者: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10-17 14:34:53浏览:11

“医生,我空腹血糖都14mmol/L了,

怎么糖化血红蛋白还在正常范围?”

一位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不解地问。

原来,他长期血糖控制不佳,

空腹血糖经常在11-14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甚至高达16-18.5mmol/L。

但奇怪的是,

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却多次显示在正常范围。

这种矛盾结果让他十分困惑。

经过进一步检查,最终发现这位患者的红细胞中存在血红蛋白变异体,正是这种变异体导致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假性偏低,造成了“血糖爆表而糖化正常”的矛盾现象。

其实,门诊上有不少“糖友”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明明指尖血糖、空腹血糖超标,而被称为“血糖控制金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却显示在正常范围。难道这也有“失灵”的时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糖化血红蛋白那些不一定“准”的情况。

 

哪些因素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准确性?

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不只和血糖有关。只要影响了“红细胞寿命”“血红蛋白状态”或检测过程,结果就可能不准。以下这些情况,糖友一定要警惕:

1.血红蛋白变异体就像前面案例中提到的情况,有些患者由于遗传因素,体内存在异常的血红蛋白变异性,如:HbS、HbC、HbE和HbD等,这些变异血红蛋白会干扰某些检测方法,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红细胞寿命变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与红细胞寿命长短密切相关:

红细胞寿命缩短:比如孕期、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药物影响、慢性肾衰患者透析等情况,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假性偏低。

红细胞寿命延长:比如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后等情况,会造成红细胞寿命延长,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假性升高。

3. 检测过程被“干扰”。有些药物或身体异常状态,会让检测仪器“读错数”,不同检测方法受影响的程度还不一样。

4.其他因素若患者近期有大量失血或输血情况,葡萄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太短,也可能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假性减低;某些药品、铅中毒情况可能引起糖化血红蛋白假性升高,但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糖化血红蛋白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如果它与血液中的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并且这种结合不容易被分开,血糖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就越多。由于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90-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客观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控制情况,因此成为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指标。

 

拿到糖化结果,该怎么判断?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不确定性,那糖化血红蛋白还能信吗?”

当然能信,但不能“只信它”。判断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关键要 “结合看”

 

1.对比血糖记录:当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测量结果不一致时,需要结合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

2.主动说明情况:复查时记得告诉医生这些关键信息:有没有贫血、肾病?最近吃了什么药?有没有输血、怀孕?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血糖评估方法。

3.及时沟通:如果对自己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找可能影响结果的原因。